9月18日,喜剧之王陈佩斯悄然包场30场《731》,这一行为引发广泛关注。《731》于当日公映,旨在揭开侵华日军细菌部队的暴行。陈佩斯虽未参演宣传,却以实际行动支持这部意义沉重的影片,其举动不仅体现对历史的尊重,也引发大众对铭记历史的思考,同时揭示了当下年轻人对历史态度的转变。
陈佩斯匿名包场,身份揭晓引关注
9月18日清晨,猫眼电影后台显示全国30场《731》的场次被同一人匿名包下。身份揭晓后,大众发现是曾用笑声治愈时代的喜剧之王陈佩斯。电影《731》在“九·一八”当日公映,而陈佩斯未参演、未宣传,却默默做出此举,让全网为之沉默。
《731》背后故事:众人努力还原历史
这部电影由姜武、王志文零片酬出演,导演甚至抵押房产才拍成。预售成绩亮眼,破1.3亿,想看人群过半为18至25岁青年。为求真实,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金成民亲自担任顾问,直言“真实暴行比电影更残酷”。剧组复刻安达试验场、追回70余件原始器械、采用方言对白,每一帧都力求与史实对齐。
影片引发争议:血腥是否过度?
有人质疑影片血腥是否过度,但主创认为,当年轻一代在和平中成长,温和讲述已难刺穿麻木,120帧CINITY技术呈现的生理冲击,恰是必要的“不适”。唯有直面,才能共情;唯有震撼,才能铭记。
陈佩斯包场意义:守护民族记忆
陈佩斯没有发声,但行动已是最重的宣言。一个曾被时代剥夺舞台的人,比谁都清楚,遗忘比苦难更致命。他的包场不是消费,是守护————用私人资金,为公共记忆守住一席之地。正如他所言,“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让年轻人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更要知道该如何面对未来”。
《731》破圈:年轻人态度转变
《731》的破圈,揭示深层转向:年轻人不再只追逐娱乐,58%的想看者是18至25岁,他们主动走向沉重,寻找身份的根脉,历史教育正从被动灌输,变为自觉追寻。这不仅是市场的一种现象,更是民族心理走向成熟的体现。
以上文章由 AI 总结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