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在「Bg2 Pod」双周对话节目中,围绕与OpenAI的合作、AI竞赛格局、商业化前景等关键话题分享见解,其观点涵盖投资遗憾、市场演变、资本支出预估、收入增长预期及芯片竞争优势等,为行业发展勾勒出清晰图景。
英伟达与OpenAI的深度合作
黄仁勋在节目中谈及与OpenAI价值1000亿美元的合作,他表示,OpenAI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个万亿美元级别的超大规模公司,对此唯一的遗憾是没有早点多投资一些,“应该把所有钱都给他们”。据了解,当地时间9月22日,黄仁勋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英伟达计划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双方共建大规模数据中心。OpenAI将利用英伟达系统建设并部署至少10吉瓦的AI数据中心,用于训练和运行下一代模型,英伟达首笔100亿美元投资将在第一个吉瓦数据中心建成时投入。
黄仁勋眼中的AI竞赛格局
黄仁勋认为,现在的AI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激烈,市场已从简单的“GPU”演变为复杂的、持续进化的“AI工厂”,需处理多样化工作负载和呈指数级增长的推理任务。他预计,若未来AI为全球GDP带来10万亿美元的增值,背后的AI工厂每年资本支出需达到5万亿美元级别。同时,全球的算力短缺并非因GPU短缺,而是云服务厂商订单常低估未来需求,致英伟达长期处于“紧急生产模式”。
AI商业化前景展望
关于AI商业化前景,黄仁勋预计,未来5年内,AI驱动的收入将从1000亿美元增至万亿美元级别,且他认为这一增长概率几乎是确定的,并且现在几乎已经达到。
英伟达在ASIC竞争中的优势
在ASIC的竞争方面,黄仁勋放话,即使竞争对手将芯片价格定为零,客户仍然会选择英伟达,因为他们的系统运营成本更低。英伟达芯片性能或每瓦token数是其他芯片的两倍,虽然每单位能耗性能也高得多,但客户可从数据中心产生两倍收入。此外,英伟达芯片的竞争优势还在于总拥有成本(TCO),其竞争对手构建更便宜的ASIC,甚至可将价格定为零,但运营英伟达系统的总成本仍比购买芯片更划算,因为土地、电力和基础设施已价值150亿美元。
黄仁勋对主权AI及AI与机器人融合的看法
黄仁勋提到,每个国家都必须建设主权AI,他认为人工智能不是零和游戏,“我的想法就越多,我想象我们可以解决的问题就越多,我们创造的工作就越多,我们创造的就业机会就越多”。他还指出,在接下来的5年里,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将是一件很酷且会被解决的事情,即使不考虑AI创造的新机会,仅其改变做事方式就有巨大价值,如同从煤油灯改用电力,从螺旋桨飞机改用喷气式飞机。
以上文章由 AI 总结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