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组合体顺利转运至发射区,计划近日择机发射。此次任务标识设计独具匠心,由四川美术学院师生完成,从构思到定稿历经多次打磨。同时,火箭技术改进、备份火箭待命、各系统保障以及航天员乘组亮相,都为此次任务增添了诸多看点。
船箭组合体转运完成,静待发射
北京时间2025年10月24日,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当日上午8点40分,酒泉总装测试厂房的垂直大门打开,船箭组合体沿着1.5公里的无缝钢轨,驶向发射塔架。现场工作人员高度紧张,提前预想问题并回想经验。到达发射区后,按计划将进行各种功能检查和联合测试,发射时间将择机确定。
任务标识诞生记
2024年11月,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师生们为国家载人航天任务标识设计紧张创作。2024级设计学研究生董恬提交的第一稿,带有强烈动态线条与倾斜构图。指导老师顾欣建议转换视角,从航天员头盔面窗看宇宙。团队最终决定以航天员头盔为核心视觉主体,通过头盔面窗反射呈现神舟二十一号与空间站对接瞬间。构图上,从强调动感和结构细节的倾斜姿态,改为轴对称布局,形成庄重稳定的仪式感。色彩系统也经历优化,采用国旗红黄配色、深蓝、白色、明黄色等,强化识别度,采用高辨识度的平面化表达。2025年初,设计方案定稿,这是四川美术学院继神舟十七号后再次承担此类工作。
火箭技术改进,保障任务安全
此次神舟二十一号火箭有16项技术改进,最关键的是光学导航系统升级,如同给火箭换上更亮的“眼睛”,能更清楚地“看”路;惯性测量组合的冗余度提高,部件可靠性大幅提升。同时,延续从神舟二十号开始的双保险策略,神舟二十二号火箭已待命,为航天员增添“安全衣”。
各系统全力保障,确保任务顺利
发射场区各系统全力保障神舟二十一号任务。10月27日组织各单位展开全系统合练,当前船箭组合体功能正常、与各系统配合正常,具备发射条件。区域电网“神经感知系统”以毫秒级响应、零差错运行,为任务筑牢能源屏障;大树里测控区构建起雷达与光学设备相结合的立体测控系统,对相关设备进行升级优化,为任务提供“双保险”。
航天员乘组即将亮相,备受关注
10月23日上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办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转阶段誓师动员大会,标志着发射任务进入倒计时。神舟二十一号将把3名航天员送上中国空间站,与在轨飞行近6个月的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进行在轨交接。新航天员乘组大概率由第一批或第二批现役航天员担任指令长,带领1 - 2名第三批航天员执行任务,第四批航天员因尚在基础训练,预计2026年出征,不会参与此次任务。目前,大家都在期待官方公布神舟二十一号飞行任务乘组情况,他们预计在发射前一天参加记者见面会。
以上文章由 AI 总结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