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消息

太空成AI算力新战场,中国国星宇航率先实现太空计算商业化

   2025-11-10 110
核心提示:随着AI对算力需求的增长,太空正成为AI算力的新战场。美国多家企业有相关动作,但尚处起步或计划阶段。而中国国星宇航已迈出坚实

随着AI对算力需求的增长,太空正成为AI算力的新战场。美国多家企业有相关动作,但尚处起步或计划阶段。而中国国星宇航已迈出坚实步伐,今年5月启动“星算计划”完成星座部署,9月实现商业化运行,其相关项目入选世界互联网大会名单,在太空算力竞赛中领先一步。


太空成为AI算力新前线

11月9日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举办“数智空天论坛”,围绕“太空智能,开启太空AI新纪元”展开对话,从相关关键词可看出,AI算力不再局限于地面,太空正成为AI基础设施博弈新前线。无独有偶,过去两周海外多个太空计算消息发布,美国Starcloud公司搭载英伟达H100与谷歌Gemini大模型的卫星发射升空,谷歌公布“太阳捕手计划”要在轨构建AI计算集群,SpaceX与亚马逊也相继释放太空数据中心长期构想,SpaceX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提出依托Starlink V3卫星组建太空数据中心,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称未来10到20年将在轨构建千兆瓦级AI算力集群,并判断能在成本上击败地球数据中心。


中国太空算力初具雏形

与硅谷还刚起步或还在计划中不同,中国太空算力已初具规模。今年5月,国星宇航启动“星算计划”,完成首批太空计算星座部署,构建具备5POPS在轨算力与100Gbps星间激光通信能力的轨道网络,当前已具备全球最大太空计算能力。11月6日,其“零碳太空计算中心”项目入选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十大首发名单。该星座具备三项关键能力:在轨执行模型推理的计算能力(单星峰值744TOPS,整轨5POPS)、通过100Gbps激光链路实现稳定互联的组网能力、以及搭载80亿参数天基模型的在轨运行能力,且不是“采集数据再回传”,而是直接在轨处理、只回传结果,一次性部署即具备完整运行能力。


中国太空计算实现商业化

入轨之后,国星宇航的太空计算星座进入商业使用阶段。今年9月,国星宇航与佳都科技子公司佳知慧行完成首次在轨AI模型运行任务,将交通路网分析模型注入“星算”星座,对广州琶洲区域遥感图像进行处理,用时3分钟内完成推理与结果下传。此次任务以付费形式完成,显著缩短响应时间,节省90%以上地面传输带宽,已被用于支持佳都科技的智慧交通系统,这是企业实际提出模型需求、调用轨道算力完成任务流程的案例,明确证明了“太空算力可用”。


“星算计划”形成初步生态网络

国星宇航的“星算计划”并非孤立工程,其背后已形成初步生态网络。在科研层面,已与之江实验室联合完成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的研制并实现在轨交付,同时与北京邮电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围绕语义卫星星座等关键方向展开技术攻关;在产业层面,携手佳都科技子公司佳知慧行完成在轨推理任务,还与开普云、软通动力、钟吾大数据集团、千方科技等多家企业建立“星算计划”合作伙伴关系。


以上文章由 AI 总结生成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