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麦德龙供应链有限公司2024年12月30日递交的港股招股书自动失效,这已是麦德龙近五年内第三次冲击港股上市折戟,折射出传统零售行业在时代浪潮下的转型困境。三次折戟背后是其过度依赖单一客户的业务结构,而麦德龙入华后的发展也从辉煌走向困局,面临诸多制约转型的问题,破局需多方面战略调整。
三次折戟,上市之路波折不断
麦德龙的上市征程充满坎坷。2021年3月,物美科技整合业务与麦德龙中国80%股权首次冲击港交所,却因业务独立性、持续经营能力及重大关联交易等问题,止步聆讯阶段。2024年6月,物美科技拆分麦德龙供应链单独递表,然而招股书同年12月到期失效。2024年12月30日,麦德龙第三次冲刺港股,即便有瑞银集团及招商证券国际两大保荐人,仍未成功。这三次折戟的核心问题,是麦德龙过度依赖单一客户的业务结构。招股书数据显示,2021 - 2023年,来自物美集团的收入占比始终维持在61.5% - 62.3%的高位,最大客户物美集团的贡献占比常年在40% - 50%之间。这种高度集中的收入结构,远超行业安全标准,使麦德龙营收稳定性面临巨大风险,且削弱其商业谈判话语权,限制自主创新与市场拓展能力。
入华发展,从辉煌走向困局
1996年,麦德龙以独特的B2B经营模式和会员制零售理念进入中国市场,在上海开设首店。凭借“现购自运”的仓储式批发业态,迅速吸引大量B端客户,其高性价比商品、便捷购物体验和超长营业时间,让它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2008年,麦德龙在中国销售额达126.46亿元,单店销售额3.3亿元,超越沃尔玛和家乐福,仅次于大润发。但随着电商平台崛起,2012年前后,1688等B2B电商平台挤压其B端业务。为应对,麦德龙尝试向C端转型,推出“麦德龙之友”会员卡,2019年物美科技收购股权后加大C端会员业务投入。不过其转型之路不顺,2021 - 2023年,麦德龙营收从278.20亿元下滑至248.5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 5.47%,与中国食品快消供应链行业7.1%的增长态势形成鲜明对比。
四大问题,制约转型步伐
其一,业务模式单一依赖。对物美集团的过度依赖,不仅影响营收稳定性,还限制市场拓展和创新能力。与潜在客户合作时,因与物美集团关系紧密,常让对方心存顾虑,阻碍新客户开发,且对市场变化反应迟缓。其二,转型成效不显著。向C端会员店转型中,产品规格上家庭装囤货属性弱化,零售装商品占比过高;商品选品缺乏差异化,自有品牌渗透率低,与其他商超和电商平台商品同质化严重;价格优势不明显。会员制度摇摆不定,在付费与非付费会员间频繁调整,导致品牌定位模糊,消费者认知混乱。同时,在社交媒体上声量和影响力不足,难以吸引年轻消费者群体。其三,市场竞争激烈。中国零售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线上零售占比已达31.8%,消费者购物习惯加速向线上转移。山姆、Costco等会员制超市在中国市场表现强劲,山姆“店仓云一体化”模式实现线上业务占比超50%,多家门店年销售额突破5亿美元;Costco开业首日售出16万张会员卡,续费率保持在62%的高位。其四,战略调整频繁。自进入中国市场,麦德龙多次调整战略方向,从专注B端到转向C端,再到强化C端会员业务,频繁变动导致企业资源分散,新旧业务衔接不畅,业绩下滑,员工士气受挫,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受影响。
破局之路,需多方面战略调整
麦德龙若想破局,需从多方面调整战略。首先,要改善业务结构,降低对单一客户依赖,积极开拓新客户群体,提升业务独立性和创新能力。其次,在C端会员店转型上,明确品牌定位,优化产品规格和选品策略,加强自有品牌建设,通过供应链优化实现价格优势,稳定会员制度,提升消费者体验。第三,加强市场分析和竞争对手研究,制定差异化竞争策略,加大线上业务投入,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最后,保持战略稳定性和持续性,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员工对企业战略的认同感和执行力。
以上文章由 AI 总结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