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近日将大中华地区半导体行业评级从“与大盘一致”上调为“有吸引力”,指出随着宏观因素的逐步消化,加之AI需求强劲,该行业估值有望追赶美国同行。这一调整背后,是大中华区半导体行业在复杂环境下的诸多发展态势与潜力。
评级上调原因
摩根士丹利称,随着关税、外汇等宏观因素逐渐被消化,且AI需求依然强劲,大中华区半导体行业的估值或将开始赶上美国同行。从宏观层面看,关税等因素的影响在减弱;从需求端而言,AI领域对半导体的需求持续旺盛,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行业供需现状
据相关调研,中国人工智能需求大于芯片供应,应用/推理需求强劲,但硬件供应是瓶颈。例如,由于训练GPU容量限制,中国下一代大语言模型(如DeepSeek R2)可能已被推迟。北京的中国人工智能开发者知晓英伟达的B30(RTX 6000 Pro)芯片,但尚未确认与英伟达的官方采购订单。不过,台湾供应链调研显示,该芯片在2025年下半年的晶圆代工订单总量为200万片,年运行率约为500万片。
替代方案与资本支出
若B30无法运往中国,一些中国人工智能开发者计划迁移至华为芯片,但表示尚未看到华为的910C出售。云服务提供商(CSP)的自有专用集成电路(ASIC)仅能运行推理,且部分芯片限制在中芯国际生产。一些开发者在确定英伟达B30芯片的可用性和性能之前,暂缓增加资本支出。若华为芯片也短缺或迁移至华为平台需更长时间,资本支出可能会削减。
汽车芯片自给情况
据《日经新闻》报道,中国汽车制造商,如上汽集团等多家车企,正准备推出完全配备国产芯片的车辆,至少有两个品牌目标最早在2026年实现量产。但摩根士丹利分析,2024年中国汽车芯片自给率为15%,中国不太可能在2027年实现100%自给,预计汽车芯片自给率将逐步提升。
相关股票影响
对于汽车半导体自给,摩根士丹利看好在功率分立器件本地化趋势下的扬杰科技、斯达半导和天岳先进,兆易创新在汽车微控制器(MCU)领域,以及地平线机器人、世芯电子和韦尔股份在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领域。至于人工智能眼镜,认为大中华区半导体领域的韦尔股份、奇景光电、联发科和环旭电子是该趋势的主要受益者。
中国半导体设备进口与自给率
2025年5月,中国半导体设备进口额为21亿美元,同比下降2%。按三个月移动平均计算,同比下降7%,较4月的同比下降10%略有反弹。摩根士丹利全球团队调研显示,中国设备支出下半年将远强于上半年,其美国团队上调了2025年中国晶圆制造设备(WFE)预测。年初至今,来自美国、荷兰、新加坡和日本的进口额均有所下降,而来自韩国的进口额同比增长12%。此外,2024年中国半导体自给率从2023年的20%显著提升至24%,预计到2027年将达到30%。
以上文章由 AI 总结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