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日澳结成“稀土”联盟,试图构建“资源 - 技术 - 市场”的西方闭环,以摆脱对中国稀土供应链的依赖。但西方稀土产业面临诸多困境,中国在稀土领域优势显著,短期内美日澳难以改变全球稀土供应链格局,中国仍牢牢掌控稀土定价权与流向。
美日澳“稀土”联盟的形成与计划
继美国10月20日与澳大利亚签订稀土合作协议后,当地时间27日,特朗普飞抵东京,将于28日上午与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举行峰会,会晤核心议题之一是美日刚刚敲定的稀土战略合作协议。美国稀土企业REAlloys与日本政府机构国有能源和金属矿产支持组织(JOGMEC)签署谅解备忘录,美日将合资推进从萨斯喀彻温矿源、萨斯卡通分离厂到俄亥俄磁体工厂的垂直整合,并在西澳大利亚共建年产100吨的镓精炼厂。日本经济产业省还将促进向REAlloys北美工厂许可转让日本的稀土分离和磁体制造技术,该计划旨在扩大高性能磁体规模,美方宣称此举将“加速关键材料的区域自给自足”,摆脱对中国稀土供应链的依赖。此外,美国与澳大利亚计划在未来六个月内在关键矿产项目上投资总计30亿美元,美国国防部还同意在澳大利亚投资建设一个新的精炼厂,预计每年可提炼100吨重要矿物镓。
西方稀土产业的困境
西方并非没有稀土资源,澳大利亚储量全球第四,品味世界第一,美国“山口矿”矿品位也不低,加拿大、印度等地都有可观矿藏。但过去二十年,西方稀土产业集体萎缩,根源在于成本与生态的双重枷锁。中国凭借“串级萃取理论”与规模化生产,将稀土分离成本压至西方的1/10,纯度却达99.9999%。而美国新建一座精炼厂需20亿美元、10年周期,环保审批动辄十年。此外,美国本土由于长期的“去工业化”,矿业企业总体没落,虽在特朗普政府强经济刺激下有复兴迹象,但仍面临严苛的环保政策、联邦与州政府规范冲突、矿业初创企业资金不足等问题,且矿业高等教育、技术和冶炼工艺人才严重缺乏,现有签证政策又限制人才入境。
联盟计划的漏洞
美日澳构建的联盟体系看似逻辑自洽,实则漏洞百出。在精炼方面,精炼轻稀土尚可,精炼重稀土无解。美国MP Materials虽已实现轻稀土商业化分离,但重稀土(镝、铽等)精炼仍近乎空白,日本虽有部分技术,但缺乏原料和实际产能,而全球92%的重稀土高纯精炼产能在中国,F - 35战机、爱国者导弹、新能源汽车电机皆依赖于此。日本虽承诺向美国转让磁体制造技术,但高端钕铁硼永磁体的材料————高纯度稀土氧化物或单质,依赖数百道萃取工序的精确控制、杂质动态调整及数十年工艺数据库,这些“隐性知识”无法靠一纸协议复制。
中国的稀土优势与反制措施
中国在稀土领域拥有技术主权、规模效应与全产业链优势,牢牢掌控“工业维生素”的定价权与流向。面对西方围堵,中国早已超越“禁矿”层面,转向精准打击“技术链”。2025年新规明确:凡使用中国技术、设备或含0.1%以上中国稀土的境外产品,再出口需中方审批。这意味着,即便美日澳建成精炼厂,若其设备来自中国(如离心萃取槽、焙烧窑)、辅料依赖中国(如萃取剂、耐腐蚀材料),仍将受制于人。此外,中国不仅在国内积极开拓新矿源,2024年全国新发现矿产地150处,在稀土等领域实现突破,且在关键矿产储量潜能上还有拓展空间,尚未大规模展开潜深海乃至外太空的矿业开发。
日本在稀土问题上的过往与现状
日本早在2010年曾亲历中国稀土断供的冲击,这些年在稀土回收技术和稀土分离技术方面储备了不少技术,“国有能源和金属矿产支持组织”负责统筹日本的稀土储备和稀土产业,成为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发展稀土产业的关键技术伙伴。但日本在稀土问题上仍面临困境,数据显示中国依然控制着全球近90%的稀土精炼产能,日本建立稀土储备,投资他国稀土项目,研发回收和替代技术,离真正摆脱依赖还差得远。就在特朗普访日前夕,马来西亚首相安华向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递出稀土合作邀请,马来西亚希望借美国“重组供应链”机会,拉日本搞全产业链,但美日等国家搞出稀土产业链可能性不大,高市早苗热情回应,或为应对美国压力准备筹码。
以上文章由 AI 总结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