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有望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具体如下:
- 政策支持力度大:2021年,“低空经济”概念写入国家规划,标志其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其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打造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全国已有近30个省份将发展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或出台相关政策,部分地方政府还设立了产业基金。
- 市场规模增长快:低空经济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突破5000亿元,增速高达33.8%。根据中国民航局的数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
- 技术发展动力足:我国在无人机、人工智能、先进通信和材料等技术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截至2023年,我国民用无人机注册数达126.7万架,位居全球第一,无人机企业达1.9万家,拥有大疆等一批龙头企业。同时,5G-A、卫星通信等技术正被应用于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为低空飞行器提供高速稳定的通信服务。
- 应用场景日益丰富: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涵盖物流运输、城市交通、农林植保、应急救援、体育休闲等领域。无人机物流配送效率大幅提升,碳排放降低;低空旅游等新兴业态也在蓬勃发展,未来,无人机配送、空中出租车等新型服务模式有望进一步普及。
- 产业基础良好:我国凭借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在原材料供给、软件设计、关键零部件制造、整机装配和服务配套等低空经济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完备。从无人机产业看,我国原材料、零部件和整机制造等中上游环节产值占比达70%,生产端主导发展趋势明显。
- 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针对低空经济发展需要,教育部指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6所高校增设了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上,各高校将依托自身优势,侧重飞行器制造、空域管控等不同方向,以满足低空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