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农场发展新图景:科技深耕与模式革新下的量产增效革命
政策锚定方向,数智农业驶入快车道
2025年农业农场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持续升级,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将智慧农业作为发展重点,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及低空技术等应用场景拓展,为全产业链数智化转型划定路径。农业农村部《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与央行、农业农村部联合金融支持政策形成合力,通过农机购置补贴、专项信贷等举措,推动北斗导航终端等智能设备均价从11.5万元降至1.65万元,大幅降低农场技术应用门槛 。地方层面,北京、山东等地纷纷出台实施细则,将水肥一体化、智能管控等技术推广成效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为农场转型提供制度保障 。
技术落地田间,传统农场变身"智慧车间"
在山东桓台,启润农业专业合作社的1500余亩粮田通过水肥一体化与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实现亩产850公斤以上,其中攻关地块更是达到1052公斤的"吨粮田"水准,每亩每年可节约用水120方、减少肥料投入20%以上 。莱西市西山阳光果蔬专业合作社的葡萄棚里,滴灌技术取代传统漫灌,灌溉时间从一整天压缩至三小时,配合绿色防控技术实现提质增效 。
规模化农场的数智化改造更为显著。枣庄运丰良蔬蔬菜示范园的152栋日光温室全部配套水肥精准调控系统,使节肥、节水、节药比例分别突破40%、40%、60%,每个棚亩产稳定在4万斤,亩均纯收益增加5000元以上 。在江苏、河北的数字农业示范区,AI决策系统与智能灌溉的结合,让水肥利用率提升15%,单位面积产量增长约10%,77.7%的受访农场主确认智慧技术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低空技术同步渗透,全国农业无人机保有量已突破50万架,在植保、巡检等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
主体模式升级,产业链协同激活新动能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成为农场发展的核心载体,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构成的多元体系加速成型。家庭农场以"职业化种植"为核心,通过科学管理实现规模效益;合作社则整合分散农户,统一开展技术应用与市场对接,如滕州级索镇的粮食合作社通过共建样板田,推动玉米种植密度精准控制在亩均6000株 。
龙头企业与科技巨头的入局更重构了产业生态。京东在河北建起智慧农场,阿里、华为、格力等企业纷纷布局农业领域,聚焦生物育种、数字管控等核心环节。这种"科技+农场"的合作模式,推动滕州等粮食主产区实现从"小面积高产创建"到"大面积单产提升"的跨越,为"吨半粮"创建提供关键支撑 。截至2025年,全国智慧农业及相关产业市场规模已逼近12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5%左右,农场发展正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