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浪里的坚守:农民耕耘托举家国粮仓与万家烟火
金秋十月,黑龙江垦区的联合收割机在金色稻海中穿梭,吉林梨树县的黑土地上玉米籽粒饱满,山东寿光的蔬菜大棚里青翠欲滴。从破晓时分的田间劳作到暮色中的农具检修,亿万农民的身影在希望的田野上定格。正如那句深刻的论断:农民的辛勤耕耘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更是亿万家庭烟火气的“源头水”,他们用双手编织的丰收图景,既是国家稳定的基石,也是民生幸福的底色。
农民的耕耘,是筑牢粮食安全的“定盘星”。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背后是农民群体日复一日的坚守。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历史性突破1.4万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这样的成绩离不开每一位种粮人的付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垦职工们采用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让3600万吨粮食稳定产出,商品率高达90%;在河南滑县,种粮大户王建军带着农户推广优质小麦品种,亩产从800斤提升至1200斤,“每一粒粮食都藏着汗水,也连着国家饭碗”。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粮食需求刚性增长与增产难度大并存,供求紧平衡态势长期存在 。正是农民们对土地的敬畏与执着,让我国粮食安全有了最坚实的保障。2023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93公斤,远超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线,7.5万个绿色、有机及地理标志农产品丰富了粮仓内涵 ,这背后是无数农民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下的实践探索。
农民的耕耘,是涌动万家烟火的“源头泉”。从清晨菜市场的新鲜蔬果到餐桌热气腾腾的米饭,从早餐店的豆浆油条到年夜饭的鸡鸭鱼肉,每一缕烟火气都始于田间地头的劳作。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粮食加工品抽检不合格率仅0.37%,乳制品更是低至0.03%,这份安心背后,是农民对种植标准的恪守与对品质的追求。
在浙江松阳的古村落,茶农们凌晨五点采摘的春茶,午后便出现在杭州的茶桌;在四川蒲江,果农精心培育的耙耙柑,通过冷链物流直达全国家庭的果盘。“我们种的菜新鲜,城里人才吃得放心。”河北高碑店的菜农李桂英每天凌晨三点下地采收,她的蔬菜清晨就能进入北京的社区超市。农民的耕耘不仅满足了基本温饱,更支撑起14亿多人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升级需求,让每个家庭的餐桌都充满幸福感。
时代的发展让农民的耕耘方式不断升级,但那份坚守从未改变。吉林梨树县的农户们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保护黑土地的同时实现高产 ;农垦系统通过数字遥感、信息化农机等技术,让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2.7%;年轻的“新农人”带着直播设备下地,让农产品从田间直达餐桌,减少流通环节。这些变化既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也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更值得欣慰的是,农民的付出正获得越来越多的尊重与回报。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119元,城乡收入倍差逐步缩小;“中国农民丰收节”成为全民共享的节日,总书记的节日问候温暖了亿万农心。从种粮补贴到农技培训,从基础设施完善到电商助农,一系列政策红利持续向农村倾斜,让农民的耕耘更有底气。
站在田埂远眺,金色的稻浪与鲜红的国旗交相辉映。农民们弯腰劳作的身影,不仅耕耘出沉甸甸的收获,更耕耘出国家的安宁与家庭的幸福。他们是粮食安全的守护者,是烟火人间的缔造者。在这个丰收的季节,我们理应向每一位农民致敬——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让万家烟火更加绵长。
愿每一滴汗水都有收获,每一份耕耘都被尊重。因为农民的双手,托举的不仅是田野的希望,更是家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