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农业灌溉产业新动态:科技赋能,节水增效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水资源日益紧张的大背景下,2025年农业灌溉产业正经历深刻变革,技术革新与政策推动成为两大关键驱动力,共同重塑产业格局,为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技术创新:智能化、精准化引领灌溉革命
1. 智能灌溉系统普及加速:以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为核心的智能灌溉系统在多地广泛应用。在山东位山灌区,集卫星遥感、2000多处监测站点、1100处高清视频监控于一体的感知体系,结合需水预测模型,能精准分析作物需水量、最优灌溉日期与灌溉量 。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三维仿真构建,轻点鼠标即可完成调水、配水、输水指令传达,亩均节水近30立方米,亩产相比同类型灌区高出20% 。类似的智能系统在江西赣抚平原灌区、陕西东雷抽黄灌区、安徽淠史杭灌区等也成效显著,大幅提升灌溉效率与水资源利用率。
2. 灌溉机器人崭露头角:国产灌溉机器人已在河北多地农田上岗,成为灌溉新力量。其模仿降雨效果,一天可浇地300亩,具备自主导航、自动喷灌功能 。能模拟春天毛毛雨,避免伤苗毁苗,还可按需定制降水时间和雨量。灌溉喷头高3.5米,可满足高粱、玉米等高杆农作物灌溉需求,射程半径30 - 90米,一小时灌水量50 - 200方,均匀度90%以上,相比传统灌溉节水40%以上,还能实现水肥一体、灌排结合,省工省力,助力科学灌溉。
项目建设:现代化改造与全域灌溉成趋势
1. 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持续推进:2024年,中央投入超1000亿元支持1300余个灌区开展现代化改造,今年相关项目仍在加速落地 。内蒙古河套灌区复兴灌域通过渠系改造,用水需求得到有效保障,行水速度加快,灌溉时间缩短7 - 10天,每年节水约1亿立方米 。宁夏青铜峡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完工后灌区高效节水灌溉率将由31.6%提升到40%,年节水2000多万立方米,粮食产量从164万吨提高到180万吨 。
2. 全域灌溉项目破局区域用水难题:资阳市雁江区伍隍镇全域灌溉项目成效显著,新建改造11座智能提灌站、铺设8公里输水管道、修缮小微水利工程,将4座水库、2座石河堰与沱江水源串联 。物联网技术赋能一键灌溉,农田灌溉如点外卖般便捷,灌区面积从2000亩跃升至2.5万亩,解决全镇13个村旱片死角灌溉难题。雁江计划通过“三年强基础、五年全覆盖”全域灌溉战略,构建“一江两片、多源互济”供水格局,改写农业生产面貌。
政策扶持:保水源、促节水,护航农业灌溉
1. 保障春灌用水:面对今年全国降水量和主要江河来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的情况,各级水利部门蓄、引、提、拦、调多措并举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适时调整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长江水利委员会调度三峡水库日均出库流量按不低于7000立方米每秒控制 。全国9500多座重点水库蓄水总量超4800亿立方米,较常年同期偏多近一成,保障春灌用水需求,目前全国已有16个省份开启春灌,累计灌溉面积超6400万亩 。
2. 应对高温干旱:7月以来,黄淮、江淮、江汉等地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降雨持续偏少,农业农村部对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北5省启动农业防高温干旱三级应急响应 ,并派出工作组赴重点省份指导抗旱灌溉,确保秋粮丰收。
2025年农业灌溉产业在技术创新与政策扶持下,朝着智能化、节水化、高效化方向大步迈进,但仍面临高温干旱等气候挑战。未来,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政策引导与水资源管理,将是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确保以有限水资源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