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迭代的当下,农业领域正经历着深刻变革,智能化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国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核心驱动力。从广袤田野到规模化养殖场,从种业创新到农产品流通,智能化技术全方位渗透,为传统农业注入全新活力与强劲动力,引领农业大步迈向现代化、智能化的崭新时代。
在农业生产环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融合应用,让精准农业从设想变为现实。山东德州的乐陵市朱集镇枣林核心区,“智慧枣园”项目正如火如荼开展。通过部署在田间的传感器,枣树生长所需的光照、温度、湿度、土壤墒情等数据被实时采集,再借助5G网络飞速传输至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平台运用AI算法深度分析这些数据,为枣农量身定制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方案。从前依靠经验施肥、凭肉眼判断病虫害的枣农,如今通过手机就能精准掌握枣树生长状况,及时采取科学措施。这一转变大幅提升了红枣的产量与品质,平均亩产量提高15%,优质果率提升20% ,还减少了30%的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实现了节本增效与绿色发展的双赢 。
智能化技术在设施农业中同样大放异彩。江苏南京浦口区的台创园,一座现代化的智能玻璃温室里,番茄植株在精准调控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这里,智能化环境控制系统根据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自动调节温室的光照、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依据土壤养分和作物需水信息,精准供应水分与养分,不仅让灌溉用水减少40%,肥料利用率提高30%,还将番茄生长周期缩短10 - 15天,产量提升30%以上 。
畜牧养殖领域,智能化设备与管理系统的普及,让养殖变得更加高效、科学。在四川成都新津区的希望食品有限公司现代化生猪养殖场,每头仔猪出生时便佩戴上智能耳标,记录其生长信息。栏舍内的智能摄像头和传感器实时监测猪只的体温、进食量、运动量等数据,一旦发现异常,系统立即预警,便于养殖人员及时处理 。智能饲喂系统根据猪只生长阶段和体重,精准投喂饲料,饲料转化率提高10% ,养殖成本降低15% 。同时,通过智能化环境控制系统,保持栏舍内的温湿度、空气质量等处于最佳状态,有效减少了疫病发生,生猪出栏率提高8% 。
种业作为农业的“芯片”,智能化助力种业创新跑出“加速度”。隆平高科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打造智慧育种平台,通过分析海量的种质资源数据,精准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组合 。该平台还能模拟不同环境条件下作物的生长表现,预测新品种的产量、抗病性等关键指标,大幅缩短育种周期,以往需要8 - 10年培育出的新品种,如今借助智慧育种平台,可缩短至5 - 7年 ,加快了种业创新步伐,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优质种源 。
农产品流通环节也因智能化技术实现了高效升级。在广东,盒马生鲜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偏好,精准预测市场需求,指导上游农业生产基地合理安排种植、养殖计划 。在仓储物流方面,引入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和冷链物流技术,实现农产品的快速分拣、精准配送,确保新鲜农产品以最快速度送达消费者手中 。同时,利用区块链技术搭建农产品溯源体系,消费者扫描产品二维码,就能获取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的全过程信息,吃得更放心 。
为保障农业智能化持续推进,国家政策持续发力。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 。农业农村部也出台《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和《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 - 2028年)》,从顶层设计、技术创新、应用推广等多方面进行布局,为农业智能化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
在产学研用各方协同努力下,农业智能化发展成果斐然,但仍面临着技术成本高、人才短缺、数据安全等挑战 。不过,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政策支持力度的持续加大,农业智能化必将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更为深远的变革,助力我国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让科技之光照亮每一寸土地,让丰收的希望在智能化浪潮中茁壮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