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工程精准发力,全面赋能乡村振兴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一系列民生工程成为激活乡村发展潜力、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关键力量。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公共服务完善,从产业扶持到生态改善,这些民生工程精准对接农民需求,为乡村全面振兴铺就坚实道路。
基础设施升级,畅通乡村发展脉络
农村交通建设是乡村发展的基石。“四好农村路” 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十四五” 前四年,全国新改建农村公路 71.6 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 464.4 万公里 。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 89.5%,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比例达 94.6% 。云南普洱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恩乐镇玻烈村,因公路全线沥青化改造升级,不仅改善村民出行,还串联起茶马古道文化遗址、田园风光与万亩沃柑产业基地,打通产业发展 “主动脉” 。交通改善降低物流成本,拓宽农产品销路,让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市场 。
除了道路建设,农村供水供电、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建设以及小型工程规范化改造稳步推进,配套专业化管护机制,保障农村居民长期喝上足量、安全的饮用水 。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升供电稳定性,满足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的用电需求 。通信村村通实现行政村 4G 网络全覆盖,5G 网络也在加速向农村延伸,为农村电商、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新业态发展筑牢根基 。
公共服务提质,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直接关系农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在教育领域,各地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统筹小规模学校布局,让农村孩子有更好的学习环境 。师资队伍建设同步推进,落实教师工资待遇、职称评定、住房保障等政策,吸引优秀教师扎根农村 。江西鹰潭市余江区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 “上好学” 。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也在持续提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深入推进,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重庆市黔江区实施优质医疗资源 “五下沉” 改革,强化山区老百姓医疗健康服务保障 。农村困难群体被全面纳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体系,推行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政策,让农民看病更省心 。
养老服务方面,各地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的养老模式 。山东泰安市泰山区 “熟面孔” 撑起养老一片天,“近邻里” 烘热乡亲老感情,通过邻里互助、熟人照料,解决农村养老难题 。福建三明市大田县创新 “五联五保” 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促进农村养老公共服务 “零距离” 。
产业扶持增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各地立足本地资源,培育特色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特色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浙江安吉鲁家村打造家庭农场聚集区,通过公司 + 村 + 家庭农场的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 。6 年时间,村集体资产从 30 万增长到 2 亿,村民从租金、就业、创业、分红、培训等多渠道增加收入 。
为了帮助农民解决资金难题,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出特色农业贷款、创业担保贷款等金融产品 。政府还通过产业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村产业 。
生态环境改善,打造宜居美丽乡村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宝贵财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深入开展,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梯次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广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 。重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提升农村卫生条件 。江苏盐城市东台市大力推进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将服务送到农民家门口,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打造宜居乡村 。
各地还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农民参与生态保护与修复 。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推广使用有机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
民生工程的持续推进,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越过越好 。未来,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创新工作方法,持续提升民生工程质量,让民生福祉覆盖乡村每个角落,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