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冲突升级与关税波动,致使外贸商品出运节奏被打乱,市场预期受影响。近期,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延续反弹,远洋航线运价走高带动综合指数上涨。同时,中美双方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市场对美国再加关税持观望态度,2025年中国对欧美出口呈现分化态势。
运价指数及各航线运价变化
10月17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上海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为1310.32点,较上期上涨12.9%。其中,上海港出口至美西和美东基本港市场运价(海运及海运附加费)分别为1936美元/FEU(40英尺集装箱)和2853美元/FEU,分别较上期上涨31.9%、16.4%。此外,10月17日,上海港出口至欧洲基本港市场运价(海运及海运附加费)为1145美元/TEU(20英尺集装箱),较上期上涨7.2%;地中海航线市场运价继续上行;波斯湾航线、澳新航线和南美航线均因需求稳定而呈现增长,上海港出口至波斯湾、澳新、南美基本港市场运价(海运及海运附加费)较上期分别上涨28.0%、13.1%和8.7%。
中美贸易冲突相关举措
近期,美方出台多项措施,其中美对华造船等行业301调查及限制措施的实施影响全球供应链稳定,造成贸易成本上升。美国宣布自10月14日起,对中国拥有、运营或建造的船舶,以及外国建造的汽车运输船,在进入美国港口时征收新的港口服务费。对此,中国迅速反制,宣布于同一天开始向美国船只收取特别港务费,并对稀土相关物项及技术实施新的出口管制。10月1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称自11月1日起将对中国加征100%的关税,并对全部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同时考虑使用所有可能的出口管制措施。随后,特朗普态度有所缓和,但加剧的不确定性使全球金融市场措手不及,干扰了国际客商下单节奏。
市场观望态度及企业应对建议
国际货代巨头德迅相关人士认为,美国对华再加关税未官宣也未形成具体执行细则,因此目前市场普遍持观望态度,尚未引发实质性的行业震荡。对于可能出现的“抢货潮”,从操作层面看,客户在实际操作中面临时间与物流限制,难以有效规避潜在关税。部分客户可能更多选择观望并密切关注政策的最新动态。整体来看,市场情绪仍偏谨慎,企业需持续关注政策走向并做好应对预案。
2025年中国对欧美出口情况
2025年以来,中国对欧美的出口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化,9月中国对美出口减少27%,自4月以来连续6个月出现负增长,而对欧洲出口的改善继续成为出口市场的主要增长动力。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9月我国对欧盟出口同比增长14.2%,创3年来最大增速;前三季度,我国对欧盟出口同比增长8.2%。
船公司成本承担承诺
额外的港口费将如期执行,不过船公司普遍承诺将自行吸收相关成本,不会向客户额外收取附加费。上述人士提出,近期主要船公司陆续推动GRI(一般性运费上涨)计划,但后续运价能否维持仍需视市场接受度而定。
以上文章由 AI 总结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