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消息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海荣深圳演讲,畅谈脑机接口技术前景与挑战

   2025-07-02 00
核心提示:6月30日上午,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院士报告厅”,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郑海荣带来了一场

6月30日上午,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院士报告厅”,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郑海荣带来了一场“脑机接口与生物智能”的精彩演讲。他深入探讨了脑机接口技术的前景与挑战,认为其在医疗等领域意义重大,同时对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提出看法,并展望了人工智能的演进路径,还在现场回应了观众的诸多相关疑问。


脑机接口技术的重要意义与应用领域

郑海荣指出,脑机接口是掌握未来人工智能最高形态的重要抓手,也是解决未来重大医疗需求的关键路径。他以科幻电影《阿凡达》为例,阐释了脑机接口技术“读取”大脑神经信号并“写入”反馈指令以实现控制的核心原理。当前,该技术研究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深入解析大脑功能特征,尤其是与疾病相关的神经机制,例如帮助中风患者或失明人士重建受损功能。在郑海荣看来,医疗、教育和智能驾驶是最需要脑机接口的应用领域,有了这项技术,无人驾驶将真正实现,读书无需死记硬背,疾病诊治也将更准确容易,对人类而言,训练大脑活性将成为最重要的事。


脑机接口技术的突破方向与未来展望

郑海荣强调,脑机接口技术的下一代突破,不仅依赖新型电极材料和器件的开发,更需在跨尺度神经生物学的深入理解、复杂神经信息的精准解码与翻译技术、高效安全的无创神经调控(即“写入”)技术等关键领域取得进展。他判断,沿着对神经功能连接的理解、神经信息的翻译和无创神经调控写入技术这个方向,脑机接口技术可能率先在医疗康复上实现突破,比如帮助视听残疾人和中风偏瘫病人恢复视觉、听觉和运动功能。


对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看法

尽管近期国内多个科研团队宣布脑机接口进入临床阶段并取得积极进展,且马斯克旗下Neuralink公司在侵入式脑机接口的临床推进方面较为领先,已实现脊髓损伤患者完成打字以及玩马里奥赛车等复杂任务,但郑海荣认为,当前脑机接口仍以科学研究为主,要转化为安全、有效且可推广的临床诊疗方案,仍需克服重大技术挑战,并经历严格的临床验证过程。他指出,侵入式脑机接口是有创的,电极使用寿命有限,且只能解读电极所接触脑区的信号,其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生物相容性,人脑会对植入异物产生排异反应,导致电极性能下降甚至失效。因此,开发无须开颅手术、具有更高生物安全性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是目前重要的研究方向和理想目标。


人工智能的演进路径

展望未来,郑海荣认为,人工智能将沿着“数据智能→物理智能→生物智能”的路径演进。数据智能依托算力与算法挖掘信息价值;物理智能赋予机器感知与行动能力;而生物智能将通过脑机接口实现人机智能深度融合,最终构建无创脑际通信,以神经信号直连替代传统通讯(如电话/微信),成为生命体间信息自由交互的终极载体。


演讲现场的问答交流

在演讲现场,针对观众提出的“人类大脑神经元数量与临床采集通道信息差距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问题,郑海荣回答称,当前对人类大脑的理解还很片面,可发展成像等宏观分析方式来更好地理解大脑。对于“脑机接口如何过滤大脑噪音信号,避免错误行为”的疑问,他表示大脑需驯化、教育和引导,未来脑机接口会有成熟安全的技术体系,且监管十分重要。当被问及“人工智能未来灭掉人类的可能性”时,郑海荣严肃回应,人工智能操作不慎可能对人类造成损害,这正是倡导发展生物人工智能的原因,未来要让“脑”控制“机”,对大模型的监管规则需持谨慎态度。


以上文章由 AI 总结生成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