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强,总的产出还是能增加的。
那么,长江存储现在到底有多少设备是自己国家产的?
根据今年的数据,他们生产线上中国国产设备的比例,已经达到了45%左右。这个比例在整个行业里算是非常高的了。主要是在蚀刻、沉积这些环节,国产设备已经能顶上来了。
最大的那个难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这个难题就是光刻机。
这是制造芯片过程中,最关键、最复杂的设备。
我们看长江存储过去的数据,从2016年到2021年,他们买的设备里,美国的占了43。44%,日本的占了29。52%,荷兰的占了2。7%。这三个国家加起来,比例高达76%。
也就是说,过去他们四分之三以上的关键设备,都得从这几个国家买。
尤其是光刻机,基本上都来自荷兰的阿斯麦公司。
现在,这些公司都不卖给他们最先进的设备了。更麻烦的是,长江存储的董事长陈南翔曾经公开说过,就连他们以前合法花钱买来的设备,现在也拿不到必要的零件来维修和保养了。
这就像你买了一辆车,但是后来,厂家不但不卖新车给你,连你旧车的零件都断供了。
这就是他们面临的最现实的困境。
一家叫TechInsights的外国研究机构分析过,长江存储最新的芯片,单看性能,确实能和世界顶尖水平掰掰手腕。他们也指出了问题所在,中国在最顶尖的极紫外光刻机,也就是EUV光刻机方面,差距还很大。
能不能持续发展,就看能不能在设备上追上来。
目前,全世界能造EUV光刻机的公司,只有荷兰阿斯麦这一家。这种设备是用来造14纳米以下最先进芯片的。
中国国内也正在全力追赶。
跑在最前面的是上海微电子装备公司,它是中国目前唯一能批量生产光刻机的公司,已经能造90纳米的芯片。虽然和顶尖的7纳米、5纳米还有距离,但它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
除了上海微电子,还有北京的华卓精科、科益虹源等一批公司,也都在加紧研发。
长江存储的故事,其实就是整个中国芯片产业的一个缩影。
一边是被外部的技术封锁和设备限制,另一边是内部的奋力追赶和技术突破。路很难走,但他们并没有选择放弃。从被“卡脖子”,到尝试用“全国产”设备来“自己造”,这条路还要走多久,最终能走到哪一步,还需要时间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