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消息

AI时代真人创作频遭误判,9月1日新规将施行

   2025-08-14 1620
核心提示:AI浪潮下,真人创作频遭平台误判,面临作品被限流、下架等问题。为解决此类乱象,《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将于9月1日起

AI浪潮下,真人创作频遭平台误判,面临作品被限流、下架等问题。为解决此类乱象,《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将于9月1日起施行。当前AI检测标准缺失、准确率有待提高,这一背景下,真人创作者“自证”之路困难重重,相关案例不断涌现。


真人创作被误判现状

“手敲的剧本被以为是AI”“引用的作者原话被判定为AI”……如今,不少“真人创作者”面临作品被平台误判为AI生成的窘境,甚至遭遇作品被限流、下架。画师“月饼”在某社交平台上传原创绘画作品,3小时后被网友询问,才发现作品被平台标注为“疑似包含AI创作信息,请谨慎甄别”,而作者本人却看不到该标注。“月饼”找客服申诉无果,通过人工渠道申诉,将绘图过程、图层以视频方式整理提交,数月后AI标识才消失。“这张画我画了30多个小时,含60多个图层,有2万多笔划。原创被误判为AI,是对作者努力的否定。”“月饼”希望平台建立明确、透明的AI标识撤销渠道,并公开判断标准。事实上,不少网络用户都有类似遭遇,其画作、文案、视频等被标注“疑似AI合成”,包括手绘线稿、自拍照、风景照等。此外,除标注外,有些平台还会对作品隐藏、限流,对用户禁言等,且不少平台缺乏针对“被误判”的申诉机制,用户申诉结果差异大。


AI检测的难度与困惑

今年初,一家大型互联网企业负责人披露,在AI低质内容治理方面,普遍采用“用AI对抗AI”策略,约9成以上审核工作由机器完成,但机器审核准确率难以达百分百,需人工校准并持续输入准确样本训练。目前AI检测无标准,准确率有待提升。AIGClink发起人占冰强表示,各平台采用的AI识别技术不同,常见的特征识别技术因AI生成内容与人类创作日益接近,且人类输出内容包含大量AI生成原始资料,导致效果有限。对文字内容检测难度高于图片、视频,因AI生成的图片、视频不拟人、不拟合世界物理规律之处较多,鉴别相对简单。多位受访者认为,随着AI模型发展,未来检测“是否AI生成”难度会越来越大。即将实施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对AI生成内容标识作了规定,国内某视频平台相关负责人称,平台为创作者提供主动声明功能,鼓励标识AI生成内容,对疑似内容也会主动标识,行业内识别技术包括搭建AI内容识别模型等,且需不断迭代。占冰强则认为,可在上游AI模型生成方添加标识并开放查询接口,还提出应关注内容独创性,而非过度关注是否为AI生成。


全国首例AI误判案详情

北京互联网法院近期审结全国首例平台运用算法工具进行AI生成合成内容检测识别引发的案件。在某网络平台“高考后应该是学车还是打工”的提问下,网民李先生评论了两三百字内容,却被平台判定因“包含AI生成内容但未标识”违规,该内容被隐藏,李先生账户被禁言一天。


以上文章由 AI 总结生成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